close

3237143_1  

剛下去夜市幫兩隻買厚一點的冬衣,旁邊一個太太,每看一件就問"不能再便宜一點喔!","前面那家比你少20元",最後只買了5件共1020元,自己塞了1000塊給老闆,還說,算1000塊行嗎?

 

老闆很阿莎力地說:沒辦法,你可以去前面買。(哈~有gus,我欣賞),然後那個太太很不情願地掏出20元給老闆。

 

接著我買了10件共2850元,拿3000給老闆找,因為旁邊還有客人,老闆直接找了200給我,還對我瞇瞇眼,我意會老闆的意思,跟她說了聲謝謝後就提著一袋衣服回家。

 

其實對老闆而言,我並不算大戶,但我買衣服從不還價,也不會要求折扣,老闆說多少就多少,有時看上比我想像中還貴的衣服,我頂多也就看別件買別件,但從不會和老闆討價還價,也不會和老闆說,這件衣服沒有我想像中值得那個價碼。

 

買東西不殺價是我從小的習慣,我父親買東西也從不殺價的。他之所以不殺價,那是因為他說自己花的少就表示別人賺得少,自己不缺那幾個銅板,所以他不殺價,也從不覺得拿人家一家大小糊口的飯錢討價還價,是一種生活的樂趣。而我之所以不殺價,那是因為我去微風買衣服不殺價,去UniqLo買衣服不殺價,所以我到夜市買東西也不殺價。我將不殺價的行為視為一種自我高度的維持,也是對各行各業的基本尊重,因為在我眼中,在百貨公司賣衣服的商家和夜市賣衣服的小販,都是一樣努力生活著的人們。顧客到我們店裡買書會要求折扣,但他們卻不會到誠品買書當著櫃檯的面要求算便宜點,更不會上博客來私訊留言為什麼比團購貴,但卻會大庭廣眾或私訊要求折扣,這真是件匪夷所思卻又瞧不起人的行為。

 

以前有時在夜市買到比較貴的東西,我會摸摸鼻子自認倒楣,頂多謝謝再聯絡,但也從不會回頭再跟原商家討價退差價。但自從現在自己當了老闆後,有時買貴了,我不會那麼快地否定某個商家是否蓄意哄抬價錢,我會先打量他的地段,他的進貨量,他的服務態度以及他檯面上貨品的新鮮度。經驗告訴我,在一條兵家必爭之地的饒河街夜市,每走幾步路就可以買到類似的商品,人家敢賣貴,一定有他的考量,也一定有它的價值。

 

自從75大鯨魚和一些臉書團購相繼問世後,常常有客人拿出秀著該書店網路或FB頁面的書籍,問我店裡有沒有這本書,賣多少?通常報價後,客人的反應是:你為什麼賣得比人家貴,不可以"少賺一點"(是多虧吧XD)像人家可以那麼便宜?但我想問的是,明知道小蝦米的獨立書店一定會賣得比大鯨魚還貴,為什麼不直接到他那買呢?為什麼不一本一本地問大鯨魚的店員,這本書適不適合我的小孩念?這本書在講甚麼?這本書讀完還有哪些書可以讀?明知道有著租金壓力以及人事成本的檯面上實體書店,不可能和不開發票的私家團購削價競爭,為什麼不問那些團購主,為什麼進貨量那麼大卻可以不納稅不開發票?為什麼你進口的玩具教具,不用貼商檢局的檢驗標籤?為什麼你不用做公益回饋社會並舉辦活動和社區連結?為什麼沒有營利事業登記證,商品出了事,你就可以關臉書關手機拍拍屁股走人?

 

大問哉?大問哉?商人的良心叵測,消費者的價值觀也如海底針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艾比露比外文書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